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9月12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季海菊与设计学院院长谢冬冰带队,赴南京市秦淮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行知非遗文创馆开展调研。
行知非遗文创馆馆长王维博士,以非遗体系思维导图介绍了三大重点服务内容,即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创新创业就业专项服务、科技教育推动产业升级。她重点阐述了该文创馆近年取得的四大特色成效:“非遗传播师”“非遗一刻钟项目”“精品体验课程(50+)”“数字赋能非遗标准化课程体系”。王维还通过生动案例展示了“非遗进校园,传承有新人”的实践成果,并提出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的设想。
座谈会上,双方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遗进校园”“非遗助力职业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了研讨。调研组参观了剪纸、绒花作品、珐琅制作、古琴艺术等非遗项目,近距离体验了“可感知、可触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调研组与非遗文创馆初步达成共识,计划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此次调研不仅为构建数字赋能标准化课程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助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为探索跨学科合作推进非遗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引导师生自觉做好非遗保护者、宣传者和传承者,让非遗深扎根、传下去、走得远。
设计学院办公室主任郭海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负责人刘西诺及青年教师胡啟斌、施琪参加调研。
(文:胡啟斌/图:施琪 审核:季海菊 谢冬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