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相长 敦行致远——系列报告会(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使命。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能力,1月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河海大学张静教授作专题报告。报告会在定淮门校区二楼第四会议室举行,学院全体领导、教职工及其他学院教师代表参加。报告会由季海菊院长主持。
张静教授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共青团江苏省委高校工作部兼职副部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评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
张静以《教研相长敦行致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为题,结合自身发展经历,从职业规划制定、教学科研结合、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比赛经验分享四个方面展开报告。在报告中,她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表示只有找准定位、主动规划、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才能在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培育时代新人中建功立业。随后,她以自身在“思政课程与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为例,启发大家要“精研、精专”,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反馈科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她还谈到,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主体性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心理效应,实现高效教学。她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为例,分享了教学比赛的意义及经验,并指出教学比赛应注重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仪表形象等细节问题。最后,张静勉励参会教师树立梦想、燃烧梦想、追求梦想,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充分准备、争取机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升专业化能力,唤醒生命内力,深耕思政教育领域;二是常怀感恩之心、恪守岗位之责,以感恩、谦虚、坚毅的心态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三是做“品行之师”、自觉立德修身,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报效国家。
本次报告拉开了本年度学院教师能力提升的帷幕。今后,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培训,聚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不断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再出发——系列报告会(二)
2024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40周年,为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脉络、洞悉学科发展样态、探讨学科发展前景,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1月1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其昂就学科建设发展作专题报告。学院全体领导、教职工,南通、无锡、宿迁等市县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师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学生代表参加会议。报告会由季海菊院长主持。
孙其昂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师;兼任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学科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著作13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获评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政府社科奖3项。
孙其昂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出发——学科史与未来理论研究任务”为主题,从系统理论、时代风向、现代转型等视角,阐释了在学科建设40年之际提出“再出发”这一论题以推进学科再建设、再发展的重大意义。随后,他以党的创新理论为脉络,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及学科建设经验,系统介绍了本学科自1984年设立以来,酝酿、建设、发展的历史分期、逻辑理路及丰硕成果,阐明了思政学科迈入新时代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挑战,并寄语新时代思政人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阈、面向社会场域,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投身思政教育实践,深耕于开放大学这一极富特殊性的思政学科增长新领域,致力于打造江苏思政学科发展、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新空间。
季海菊在总结中提到,孙其昂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生涯对思政学科史的阐释极富学理又饱含深情,充分彰显了思政学科先行者们对于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用情浓度,并呼吁学院及办学系统思政工作者们,以先行者为榜样,将立德树人作为毕生志业,立足理论与实践发展之基,深入研读理论、总结规律,把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内化为育人能力和奋进动力,以实干实效回应好时代及社会之问。
学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自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来,学院始终秉持“求是求正、立德铸魂”院训,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重点,集聚优势资源,协同市县开大在打造“学术共同体”中孜孜躬耕,不断厚植学科优势、夯实学科根基。适逢学科发展40年,学院将紧抓契机,在见证学科发展、汲取前人经验中创新进取,聚力打造江苏开大思政学科特色、创建学科品牌、提升学科影响,谱写江苏开放大学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篇章。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系列报告会(三)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今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在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即将来临之际,3月2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社会科学处、保卫处和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特邀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梅秀庭副教授,在定淮门校区二楼第四会议室举办题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学术报告会。学院院长季海菊、副院长陆洋、保卫处副处长王健,学院全体教职工及社科处老师参加,报告会由季海菊教授主持。
梅秀庭从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剖析了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指向,并重点围绕“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和“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鲜活的理论案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阐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个坚持”,引导大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努力。
报告会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集体备课会,备课会由教研部负责人刘西诺主持。青年教师周珊珊围绕“文化安全”专题进行教学展示,全体授课老师结合报告会内容,就该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梅秀庭和与会教师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本次报告会不仅给予与会老师诸多教学研究启示,更是《国家安全教育》精彩示范课。今后,学院将继续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从事国家安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能力,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文/图:宋小洪、邓鹏、胡啟斌/周升普、常桐珲、陈大鹏、宋点)